同样,CANALYS在8月1日发布报告表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是2020年第二季度后的季度最低点。
手机市场连续下滑,让整个行业陷入焦虑,尤其在今年市面上众多机型在配置、功能上都大幅升级的情况下,市场表现却比去年更为疲软,性能过剩导致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超过31个月。
智能手机行业无疑陷入了发展瓶颈期,此时,对于任何一家手机厂商来说,创新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手机厂商在创新上越来越能“折腾”,但仅仅在SOC、系统、屏幕等硬件参数方面的提升,已经无法激发起用户的购买欲望,最后也只剩影像功能成为手机核心卖点。因此,手机影像成为各品牌博弈的落点。
手机厂商在移动影像上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
一是硬件的迭代升级,长焦、大底、强防抖方面的“堆料”从未间断过;二是软件和算法优化,提升手机拍摄能力,例如场景识别算法,可以让天空更蓝,夜景更纯净,人像更真实。
通过硬件+软件算法的方案,也成为了各大手机厂商突破影像性能的最佳选择。
但是,手机影像在经历几轮爆发式发展后,手机影像在硬件上可以挖掘的潜力正在走向瓶颈,手机厂商已无法通过堆叠硬件提升用户的影像体验。
今年以来,随着OPPO、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接连发布新机,一个新的趋势开始浮出水面,那就是智能手机开始从原来的“单芯”进入“双芯”时代。
可以看到,围绕第二芯片,手机厂商采样了不同的“双芯”策略,整体上可以划分出ISP、NPU、独立显示芯片三种。在国内手机厂商中,OPPO和VIVO是最早启动“双芯”战略的。
OPPO FIND X5系列是OPPO推出的首款双芯机型,除搭载高通骁龙移动平台外,还配备了名为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的自研影像专用NPU芯片;而VIVO不久前发布的旗舰新品X80系列则采用了天玑9000和自研V1+芯片的组合,后者是一枚ISP芯片。
除了OPPO和VIVO外,IQOO品牌旗下大部分在售机型也同样配备了两颗芯片,跟上面提到的几款机型不同之处在于其“第二芯”多采用独立显示芯片。
此外,REALME的最新机型GT NEO 3搭载了天玑8100与独立显示芯片,一加新推出的ACE机型同样搭载了游戏“独显”芯片。
目前来看,“独显”已经成为手机厂商提升产品性能和差异化重要方式。此外,自研芯片已然成为厂商竞争的新赛道,也意味着“双芯”手机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近一段时间,手机影像联名相机品牌已经成为一股潮流,VIVO和德国相机品牌蔡司合作,发布X70和X80系列;OPPO和瑞典相机品牌哈苏合作,发布FIND X5系列和一加9系列;小米和德国相机品牌徕卡合作,发布小米12S系列。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与相机品牌合作,背后最大的动力就是可以依靠联名相机品牌来拔高自己的调性,提高品牌附加值。
成功案例无疑是华为与徕卡的合作。
2016年,华为宣布和徕卡合作,携手推出了双摄像头手机华为P9系列,徕卡不仅为P9设计激光测距、算法调整焦点、景深、焦外虚化和影像系统UI,还提供了徕卡独具的黑白影像技术。通过与徕卡的合作,华为P系列成为和MATE系列并驾齐驱的双旗舰,助力华为成为高端品牌。
此后,OPPO、VIVO、小米也都选择和相机品牌进行联名合作。不过,虽然“联名旗舰”噱头十足,但实际的合作并不深,相机品牌仅仅只负责调试摄影成像以及影像系统。
随着算法和 AI 的不断升级,原生的相机体验成为过去式,计算摄影将成为手机影像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