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推送中,我们回顾了苹果M1系列的发展和M1 ULTRA的基本情况,有些小伙伴大概觉得似乎很含蓄啊,怎么没有其他人说的那么神呢?原因就是……它真的没有那么神,有些看似跨越时代的设计,其实并不新鲜,甚至只是一种话术而已。为了缓解很多小伙伴的平台选择焦虑,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些报道中容易被人误解或者干脆就是错误的信息吧。
先说这次最让人“震撼”的设计,比如所谓直接将两个之前的核心合并在一起、据称保留了超多的“接口”来链接或“粘合”在一起、又优化设计才能让它们被识别为一块CPU等等,有些没提称为业界新方向,甚至是“史无前例”。
对于这些说法,相信对近期CPU发展稍微有点了解的小伙伴都感觉有点不太对劲,因为十多年前的早期双核X86 CPU也是把两个CPU直接整合到了一个硅片上,不使用双CPU主板以降低延迟和成本。如今多核架构的CPU整体扩展也不新鲜,比如锐龙硅片中的CCX和CCD,就分别是多核CPU和两套一组的封装,还留有外部接口来连接其他封装以便扩展。
再说制造和接口问题,那就更普通了。其实CPU说白了就是和主板等板卡一样的集成电路,只是规模更大、制造更精细、底板为半导体。所谓连接了两个M1 MAX的中介层,只是印刷电路时的一层或几层而已,对如今的CPU或者半导体加工的层数来说,根本也不是什么问题,绝对不是有些小伙伴想象的底部带有夸张的一万多个接口或触点。
当然,M1 ULTRA有一个很不错的设计,就是基本保持了两个核心的全部外部通道,例如内存带宽同样倍增了。我们常用的X86 CPU核心数量增减时内存带宽大都不变,这是为了配置更方便,免得给8核、6核CPU准备不同的内存条,但确实有点浪费。只是这种事吧,GPU表示不服,在架构伸缩时显存带宽随之增减同样很平常嘛。
再看实际性能体验,其实用来对比的所谓10核酷睿I9或至强,均基于2020年5月推出的10代酷睿核心,那么,和如今的12代酷睿I9相比呢?从第三方更接近实际软件引擎的CINEBENCH R23测试来看,相差还是挺大的。至于能效比,可别忘了12代酷睿I9也有性能差点,但完全可以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型号,而M1 ULTRA目前的功耗,却被认为基本不可能进入MACBOOK。
结论和昨天一样,M1 ULTRA确实在某些方面的优化很不错,但对希望电脑能干活也能娱乐、兴趣广泛、软件满仓的小伙伴来说,M1 ULTRA真的离你挺远的,完全不用神化它,平台焦虑症更是完全没必要。说啥?替代如今的主流PC?那距离还很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