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量子点膜代表企业,纳晶科技继2019年实现量子点膜大规模量产之后,又将目光锁定在量子点扩散板技术的研发上,并在2021年末成功推出第三代量子点技术产品――量子点扩散板QDP N1.0系列,将推动量子点技术在显示市场的进一步下沉。
据纳晶科技介绍,QDP采用多层共挤成型的方式,将量子点嵌入扩散板中,从而实现光转换的效果,带来显示画质的飞跃。QDP N1.0系列搭载了纳晶创新开发的第三代水氧稳定型量子点,这代材料采用最新激发态合成技术,辅以熵配体修饰,有效抑制了俄歇效应、消除了缺陷位点,大幅提升光稳定性,减小甚至摆脱了外部保护条件,如对阻隔膜的依赖,其特点是稳定性极强,在高温、高湿、高光强的条件下,可以持久稳定地工作。
量子点显示技术作为未来显示技术的领跑者,其产品形态不断迭代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从供应链角度而言,TCL、海信、小米、华为等终端企业积极布局量子点电视产品,也为上游量子点相关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
目前,量子点显示领域三大技术分别为量子点膜、量子点扩散板和量子点透镜,其中量子点扩散板包括扩散层、量子点层、扩散层结构,是典型的“三明治结构”。
与量子点膜相比,量子点扩散板舍弃了昂贵的阻隔膜,成本大幅下降,为量子点显示终端下沉提供了必要条件。
纳晶科技认为:“以TV为例,在头部厂家中,中高端的占比基本在10%左右,中低端产品占比可达50%,单一客户需求即可实现千万台(平)规模,而量子点扩散板的开发可成功撬动这部分市场。”
纳晶科技向势银膜链透露,目前公司在售产品包含两大系列QPH-PS和QPL-PS,为公司第一代量子点扩散板,已通过各大品牌厂商的可靠性验证,不少机型上已稳定量产出货――
1、QPH-PS为高性能PS产品,适合更高规格的显示终端,比如量子点色彩转换技术结合MINILED技术的全局动态背光,可实现完美对比度和精准的色彩表现;
2、QPL-PS为优性能PS产品,适合中端产品定位,比如结合大功率/满天星直下式背光,实现更高的亮度性能和更广的色域。
目前,QPH-PS和QPL-PS两款产品已成功通过TCL、海信、华为、创维、BOE、冠捷、长虹的导入验证,QPH-PS在冠捷、长虹的项目中批量稳定出货,QPL-PS在长虹、启悦 、彩讯的项目中批量稳定出货,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在TCL、海信、冠捷的产品中也将批量出货。
此外,纳晶科技的第二代QD PS发泡板,融合了最新的扩散板技术和量子点技术,有效消除灯影和提高色域,在产品的综合成本方面将起到积极降本作用。纳晶科技表示,该产品已进入量产前夕,预计2022年下半年会推向市场。
第三代QD PS复合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功能复合、装配简单和有效降低整机生产线组装人工成本等方面,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量产。
“预计未来三年TV市场,量子点扩散板QDP需求量将会有爆发式的增长。”纳晶科技在采访中透露到。“量子点扩散板将配合电视终端不断扩大量子点显示的市场渗透率,预期可以逐步规模化切入中端甚至低端的电视市场。”
就工艺而言,市场上量子点扩散板主要分为PMMA和PS两大体系。早期出现的量子点扩散板以PMMA体系为主,其与量子点适配性较好,且阻氧性能好,但PMMA材料成本较高,容易吸潮形变。
“PS和PMMA的原料价格相差近一倍,尤其在全球化工原料不断上涨的当下,产品的主成分选用成本更低的材质,有利于市场的拓展。”纳晶科技就成本角度表达了自身看法。
基于此,纳晶科技在开发初期就着手PS体系上的研发,通过提高量子点材料对水氧和高温的耐受性实现成品的性能提升,目前已量产的PS扩散板相比友商的PMMA材质,可靠性较好,尤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长时间使用稳定性佳,材料物性特征也更适应中大尺寸产品的要求,在成本上同样具备较大优势。
针对“量子点扩散板技术能否跟其他显示技术相结合”的问题,纳晶科技在本次采访中表示,量子点扩散板可以复合多种功能材料,匹配直下式和MINILED背光。
量子点扩散板技术核心在于水氧稳定型量子点,第三代量子点材料的投产,可延伸至量子点导光板、量子点LED封装、量子点超薄膜等多种产品形态,应用覆盖电视、显示器、笔电、平板、手机等全尺寸需求,可适用的背光几乎涵盖显示全产业。
目前,纳晶科技的量子点母粒产能可匹配1500万片扩散板需求,在QDP N1.0系列后,将陆续开发量子点发泡板QDP N2.0系列、量子点复合板QDP N3.0系列等更具性价比及性能优势的产品,未来将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量子点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