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 PD 3.0最大充电功率上限为100W,已经满足不了当下时代的发展需求,自从USB PD 3.1 快速充电标准发布,在原有PD3.0的基础上新增的 28V、36V、48V 三个电压属于拓展功率范围,三个电压对应的最大输出电流均为 5A,输出功率最大可以达到 240W。
去年 MACBOOK PRO 16 2021 标配了首款PD3.1氮化镓充电器后,闪极也紧随其后发布了140W氮化镓充电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近期,闪极也是上架了最新的支持240W PD3.1快充线材,充电头网也是以最快速度拿到 ,来看一下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吧!
C TO C端的子外壳采用铝合金+TPE拼接工艺,并印有闪极品牌的LOGO及240WPD闪充标识。
快充线长度约为153.5CM,满足大部分使用场景下的任何姿势。
与MACBOOK PRO附赠充电线进行对比,除编织线设计外,线材部分对比APPLE家的稍粗一些,闪极C2C子端接口与外壳相比较C TO MAGSAFE 3都使用铝合金外壳设计,散热相对优良。
对于线材的测试主要体验在两个大的方面,功能测试,以及线材自身的质量测试。前者主要测试线材支持哪些功能;后者主要测试线材的内部质量如何,涉及具体的测试项目有压降等等,下面先看闪极的这条C2C快充线的功能方面的测试结果。
一根C2C线,充电是基本操作,快充是进阶的操作,下面来实测一下。
相信这里很多用户会出现问题,用的充电器是苹果140W,支持PD3.1快充协议,MACBOOK PRO 16 2021也支持PD3.1快充协议,闪极的这条快充线同样支持PD3.1快充协议,那为什么功率就没有握手PD3.1协议呢?
这是因为笔记本电脑虽然支持PD3.1快充协议,但想要触发需要使用苹果MAGSAFE 3磁吸快充线通过笔记本电脑的MAGSAFE磁吸充电接口,而闪极的这条线的类型为C2C,为笔记本充电的话只能通过机身的雷电4接口,所以走的还是PD3.0快充协议,功率上限为100W。
借助一些特殊的工具,可以诱骗出28V电压,实测闪极的这条快充线支持PD3.1的28V电压,传输5A电流,最后功率在136W左右。
这里主要测试了一下闪极240W C2C快充线的充电方面的能力,实测线材支持100W PD快充,并且功率可以上探到140W,但由于手里没有更大功率的设备,所以暂时无法测试到240W的充电功率。
在快充方面已经看到了闪极240W C2C快充线的性能表现,下面来看一下线材是否支持数据传输。
使用线材连接笔记本电脑与硬盘,使用DISK SPEED TEST测试速度,实测写入速度约为38.6MB/S,读取速度约为38.8MB/S。
实测线材支持数据传输,传输规格为USB2.0,如果传输一些小文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需要传输大文件的话建议使用其他线材。
而在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并未接收到信号。
到这里对于线材功能方面的测试已经差不多了,线材支持快充与数据传输,并不支持传输视频信号。
压降测试是衡量线材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日常使用中为手机充电,电压电流经由充电器输出到线材的一端,然后传输到线材的另一端到手机,这其中线材两端的传输就涉及到了压降方面数据。
这里将闪极240W C2C快充线的压降测试数据汇总,差值即为压降的数据,从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个输入电压下,不同的电流大小也会导致最后线材输出电压的不同。
从柱状图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当线材处于20V电压下,传输5A电流时的压降数据最大,在15V输入电压下,传输1A电流时的输出电压数据最小。
线材传输不同的电压电流,最后也会导致线材输出时的实际电压不同,压降也就意味着损耗,整体来看线材在进行大功率充电时的压降较大,小功率充电时的压降较小。
闪极240W C TO C快充线采用抗拉尼龙编织线和铝合金外壳设计,经过官方10000次强力弯折测试,日常使用时弯折角度能够达到180°,用料方面能够确保持久耐用。153.5CM的总长度也能保证各种姿势下使用。
性能方面,实测闪极240W C2C快充线支持PD3.1 140W快充,同时也兼容100W PD快充,理论上支持240W快充,目前设备无法测试到。基于压降测试,我们可以发现,限于当前技术,目前的充电线材在大电压电流下,损耗也将进一步加大。
由于充电、传输等协议不同,USB-C接口承载的功能也不尽相同,闪极240W C TO C快充线除支持快充外,实测不支持视频信号传输,其次线材支持USB2.0的数据传输标准,对于大文件传输工作而言速率相对缓慢。但该线材最大的特点,还是对 PD3.1 快充协议的支持。因此,想购买的用户也不必担心,该线材在配合闪极PD3.1快充充电器之下,也能提供最高140W PD快充体验。